最近,一篇题为《懂事的孩子,最可怜》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流传,文中写道,“会哭的孩子有糖吃,而懂事的孩子只能认真完成任务,遵守规则,用完美的表现来争取糖……懂事的孩子,总是乖得让人心疼。”在传统眼光看来,孩子懂事是很大的优点,但很多被贴上“懂事”标签的孩子长大后并不快乐。对于“懂事”,人们到底怎么看?(9月2日《中国青年报》)
不知是哪个好事者,把懂事的孩子贴上了不快乐的标签,甚至还有不少人认为“熊孩子”比懂事的孩子更快乐。一时间,“懂事”成了众矢之的,成了孩子不快乐的根源,仿佛“懂事”就压制了孩子个性发展,就阻止了情感的自由表达,而只有更“熊”才能张扬个性,才能获得更多的快乐,所谓“会哭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孩子,总是乖得让人心疼”就是最明显的例证,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应当明确一点,懂事并不等于听话,更不等同于盲从。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想把自己的经验灌输给孩子,希望孩子少走些弯路,少一点坎坷,这是人之常情,但由此把孩子顺从自己当作懂事,实在是对懂事的曲解,以致于在一些人心中好孩子的标准就成了“乖”、“听话”,而把有想法、有主见的孩子视为“熊孩子”,这其实折射出人们对懂事的误读,反映了人们教育思想的误区,甚至可以说某种隐秘的心灵需求。
懂事的本义是明白更多的道理。做为孩子,不可能一下子明白那么道理,但品味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尝尽了悲欢离合的人生况味,自然就会“懂事”,就会明白人世的道理。而孩子的成长总是伴着挫折与委屈,懂事的孩子有挫折与委屈,“熊孩子”难道就是完全顺着自己的性子,一味地胡来?由此可见,懂事的孩子快乐少的论调经不住多少推敲,“熊孩子”快乐多一些的观念更是无稽之谈。
人们夸赞一个孩子往往是“这孩子真懂事!”这其实是说孩子对父母体贴,守规矩。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规则之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此时,懂事更多的是守规矩的意思,即使如此,懂事也绝不等于限制孩子个性、天性。理解父母并不意味着牺牲自己的合理需求,也并意味着没有个性、湮灭天性;而“熊孩子”无休止地要求、胡搅蛮缠地张扬“天性”,那是没有“规矩”,也是缺乏教养的表现,更是教育失败的结果。
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往往是成功的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父母把听话与顺从当作懂事,压抑孩子的个性与天性,这样的童年注定是缺乏快乐的。一个善于教育孩子的家长,必然是一个“懂事”的家长,必然是把孩子当做一个平等的灵魂来尊重的家长,敢问有这样家长,孩子的快乐会少吗?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杜建锋
(作者:杨虹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