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12月1日《人民日报》)
无论哪个时代,文艺都是风云际会最好的记录着,是振奋民族的精神火炬。翻阅历史,从铿锵激烈的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到激励人心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些文艺经典都是当是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是震撼心灵,激荡人心最强音符。回首当下,无论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还是《太行新愚公李保国》等切近生活、反映时代的文学先锋,这些带有时代温度的文艺作品不仅为我们塑造了灿烂丰盛的精神殿堂,更澎湃出这个时代的旋律和力量。
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当看到当下的文艺市场仍存在一些与时代不符的杂音。一些文学作品打着“写实”的旗号混淆历史,沦为笑柄;一些影视作品华而不实、格调低俗,被群众所不喜;一些文艺工作者更是忙于抄袭复制、创新不足、内容空洞,屡屡受到业界和群众批评。这些问题多是因为创作和传播的目的偏离了时代方向和内涵。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确,时代特征是文艺作品的生命和灵魂,只有让文艺作品与时代“同频共振”,反映出时代的呼声和精神,才能书写不朽的经典。
“同频共振”需要以人民为导向。当明白,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也当明白人民既是时代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见证者,是记录时代的最好载体。因此要完成时代同文艺的结合需要我们找准结合点——人民。这就需要文艺作品扎根人民,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做到把握人民需求,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怀。如此方能不负时代的呼唤,不忘创作初心,做到文艺之笔始终为人民而抒写。
“同频共振”需要找准时代内涵。如果说人民呼声和需求是时代的方向,那么当下的社会动向和民族脚步应是时代不变的内涵。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旗帜,锐意革新,带领中华民族创造了让世界都瞩目的成绩。大时代需要大担当,这就需要创作者把准时代脉搏,深入挖掘当下中国让人产生共鸣的新时代内涵。例如,改革进程中小人物的坚持,扶贫攻坚中大英雄的担当,都是值得去歌颂的主题。同时,广大文艺者也当做到胸中有大义、肩头有责任,不仅要抛弃媚俗、简单的拼接复制,打破固有的套路和模式,更要从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出发多出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让文艺契合时代,更能引领时代。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今天的中国文艺定能完成同时代的“共振”,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向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纵歌远航。
稿源:荆楚网
作者:肖璐
(作者:刘展)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