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评论大赛】强德平:小皮球案例,真反腐下怎么就不敢真教育

发布时间:2017-04-11 08:48:34来源:湖北日报网

  近期,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刷爆荧屏,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在剧中,陈海的儿子小皮球供出了校园里一些“行贿受贿”的不良习气,比如花钱买球队的替补资格,抄一次作业五块钱,查备课文过关一次十块钱等等。于是,有人认为这是电视剧的一大“败笔”,并指出用虚构的方式来说明学校的腐败,对教育是一种伤害。

  在影视作品越来低俗化的今天,注重影视作品的社会影响,这不仅无错,而且应该积极提倡。对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能够时刻保持这样一种警惕和维护的态度,是教育之幸。至于到底如何警惕和维护,着实不是反对这一剧情就能达成所愿。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小皮球提及的问题在现实教育活动中当真就是“莫须有”吗?

  不是说剧中人物都有腐败分子的“现实样本”,就一定论断校园教育中就有这样的腐败案例。但也可以看到,这部电视剧热播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顺应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反映着人民群众的价值期许。不妨设想一下,成人社会的不良风气真就不会影响到孩子吗?

  所以小皮球校园的犯错细节,与其认为成天马行空的随意捏造,倒不如重视为一些孩子在不当引导下误入歧途的典型案例。这让我想起了电视剧《家有儿女》中的一段:有人找夏东海办事,并用礼尚往来误导刘星收下了那个“猫牌影碟机”,虽然也是虚构的,但却刻画的极为现实和深刻。而这件事的结局是,夏东海知道事件的前应后果后对孩子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这两部电视剧用同样相似场景的情景,无非也是在传递一种正向引导:重视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教育更是要从小做起。

  现实中小皮球的案例,没有最好,如果有,就不能掩耳盗铃。对于校园类似的“腐败行为”,也可以在大力反腐的力度下借此进行一场真教育。要知道,收受贿赂这样的校园不当行为,其危害性绝不亚于贪官的腐败,因为这牵扯到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当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坚信“有钱才能办事”“有权就有利益”这样的观念,那么,谁又能保证他们成年以后,不做出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来。

  教育生态的确是脆弱的,但教育者们不能时刻持有一颗“玻璃心”。小皮球提及的校园问题,与其害怕因为公之于众而起到错误的示范作用,倒不如教育工作者们好好反思一下,到底如何做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为了能够将法治思维与法治精神植入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识和今后人生行为的指南与底线,小皮球案例是忽视还是正视?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强德平(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