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硕士毕业的刘瑞玲参加了吕梁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在市人社局进行资格复审时,却被认定为“填报虚假报名信息”,并被取消面试资格。理由是,招聘计划要求是“历史学”专业,而她毕业证上的专业是“世界史”,不是“历史学”。(6月9日澎湃新闻网)
此前,山西省人社厅关于全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工作的文件要求,专业要求在满足岗位需求的情况下要尽可能放宽,专业的表述要规范、严谨、准确,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能产生异议。其出发点很好,“坚决避免因资格审查不严不细而产生招聘纠纷”,是对考试的严肃性、公正性负责的表现。
但在吕梁市,招聘纠纷却因“咬文嚼字”产生了。按照吕梁市人社局的解释,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审核,涉及专业名称,多一个字、少一个字都不允许。但以刘瑞玲为例,其报考的职位招聘计划明确写着“本科及以上学历”均可报名,说明研究生也能报名,但“历史学”这一专业名称在研究生阶段根本不存在。按此逻辑,只有本科“历史学”专业的才能报考,那么“本科生及以上学历”均可报名就是给了研究生“虚无缥缈”的希望。再以王慧慧为例,因为其专业“会计电算化”少了“或财务”3个字被刷了,但在国考目录中并不存在“会计或财务电算化”这一独立的专业名称,那么这一全国都无人能满足专业条件的职位到底为何而设?
对招聘专业“咬文嚼字”,是认真严谨的表现,但“规范、严谨、准确”的要求,不能只针对考生,却放宽自己。如果严格遵守上级有关规定,要对专业名称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一字不差,那么在制定招考方案、发布招考计划、审核笔试资格之时就应该“咬文嚼字”,把相关招人单位的需求核实准确,把岗位名称、数量、要求条件、时间安排、采用的考试方式以及体检考察办法等表述准确清楚,切忌因工作不够严谨细致而给考生埋下难以跨越的“坑”。
“宝鸡事业编招考被录用者专业不符,经7道程序没发现”“浙江一事业单位招考第一名因专业不符被取消成绩”……这些事例都在提醒着人社部门,对招考专业“咬文嚼字”应关口前移,努力避免出现考生“过五关斩六将”,到头却“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悲剧。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谢鸿瑞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