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享单车行业有近50家企业,仅OFO和摩拜两家公司最新一轮的融资就合计高达13亿美元,却至今没有一家公司实现盈利。现在,依然有上市公司接连入局,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未来发展趋势会怎样?(央广网 7月31日)
在无一家企业实现盈利的情况下,仍有源源不断的企业涌入共享单车这个行业,且丝毫没有“刹车”势头。在共享经济如火如荼发展的当下,这种“一窝蜂”似的入局,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共享单车从当时的默默无闻一下子变成了人人都想啃一口的“肥肉”。它的出现基本解决了城市“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它的大面积覆盖量、便宜的价格、以及方便的骑行停靠,都决定了它会代替公交出租,成为人们出行的“新宠”,大街上随处可见共享单车就是最好的佐证。
鉴于此,许多企业迫切地想赶上共享单车的末班车也是能够理解的。当今社会许多人嘴边经常挂着这样一句话:“可以理解,不能原谅。”针对企业大面积入局共享单车的现象,我们也可以说一句:“可以理解,不能认同。”
企业大面积入局共享单车,是一种社会浮躁心理的缩影。许多刚入手股票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苦恼,自己每每买入的股票都会出现大幅度的下跌,而自己卖出的股票反而会一路飙升。有人会笑称自己运气不好,究其原因,往往却是由于盲目跟风,看见股票上涨就赶紧买入,看见股票下跌就赶紧卖出。
其实,共享单车热潮也是一样的道理。共享单车正处于上行趋势,许多企业看到了好苗头,就都争先恐后地往里面挤,总担心自己再不入局就晚了,这正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殊不知发展如ofo、摩拜等单车大亨,在单车的型号、摆放地点、发展市场方面,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说,企业在入局前应多一点理性思考、少一些激进浮躁,才有可能真正抢占共享单车的市场份额。
“悟空单车”惨淡退出的声音,还在耳畔回响。作为今年初才入局的企业,经过短短5个月的挣扎,就宣布倒闭。仔细分析,还是由于其企业综合实力不够,在市场已经有OFO和摩拜两位大亨的情况下,没有很好地找准定位,最终导致失败。当下疯狂入局的企业,基本已经不可能与OFO和摩拜匹敌,面对着共享单车这个巨大“蛋糕”诱惑,也应入局前做好充分的调研,做好市场定位,审视实力,科学布局,这样才能得以生存下去。
总的来说,企业想紧跟共享经济的潮流,分一杯共享单车之羮,是没有丝毫问题的。更准确的说,共享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想赚钱、啃肥肉”的劲头。但这种盲目跟风是一定要不得的。
我们希望更多的企业是“活着的”企业,是“有思维”的企业,是“不盲目跟风”的企业,是充满智慧的、懂的打好“游击战”与“阵地战”的企业。唯有如此,共享单车的发展才能为社会谋取更大的福利。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曹柳
(作者:杨虹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