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王鸣镝:“给记者塞红包”是封公开“举报信”

发布时间:2017-12-20 15:44:04来源:荆楚网

  据吉林市官方通报,日前,吉林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曝光吉林市政务大厅作风问题后,吉林市高度重视、立行立改,明确了“整改”和“查处”两条工作线。同时,纪委成立调查组,对相关人员作出严肃处理。(12月20日 中国新闻网)

  “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吉林市自我施压、刮骨疗毒、亮剑“作风病”,其零容忍的态度,雷厉风行的行动,值得肯定,值得点赞。然而,当官员“给暗访记者塞红包”的桥断,邂逅公众“猎奇”的心理,迅速吸引了公众的眼球。

  试问,缘何高高在上的官员会给暗访记者塞红包?实则是“怕”字当头,怕惹事上身,怕暴露问题,怕挨批评,怕丢“帽子”。而“怕”字的背后是底气不足,工作做得不实,不好,不细,甚至是糟糕,才惧怕媒体的“聚光灯”暴露出“真问题”。

  正所谓:“人无完人,孰能无过”。然而,“红包哥”姜某面对问题不是勇于面对,认真改正。而是选择了隐藏“封口”等极端方式,给暗访记者塞红包,严重毁坏了党员干部形象,暴露其“钱能解决一切”的拜金主义思想,更直指其思想之病,作风之殇,拉响了加强官员监管的警报。

  纵观这起“给记者塞红包”的案例,暴露了钱权交易“潜规则”的“病灶”。试问,姜某让下属给记者塞红包是急中生智的“应急举措”,还是惯性思维的“常用手段”?都值得纪检监察部门高度重视,认真排查,严厉打击,才能以儆效尤。

  官员想用金钱买断公众“知情权”的“伎俩”,是一封公开的“举报信”。近年来,真假记者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受扭曲政绩观影响,部分政府官员出问题时,急于掩藏真相,对记者如贵宾般伺候,好茶好烟塞红包,“破财免灾”的心态背后,是害怕出问题的“软骨病”,更是不知道如何与媒体打交道的“本领恐慌”。

  正所谓“纸里包不住火”。一切妄图掩盖真相的行径不过是“掩耳盗铃”,而与其费尽心机掩藏,还不如勇敢面对,而今,姜某被撤职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不论是领导干部也好,还是普通党员干部也罢,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勤政爱民、真抓实干,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用自己的“奉献指数”赢得群众的“满意指数”,才能真正获得群众的理解与信任、支持与尊重。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鸣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