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从选址,到修建,到完工,帮困难群众新修住房……黔西县中坪镇顺河村主任杜正国因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创新速度’而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创新速度”还受到处分,现在工作中大家不都在比帮赶超吗,“快”了还不好吗?(12月10日人民网)
又是一件“速成典型”案例,在其背后依然是功利心态的使然。平时不认真落实工作,迎检时才开始着急忙慌,于是带着“上午栽树,下午取材”的思想去应付检查,其质量自然就难有保障。本来就是贫困户,带着期望搬进“速成房”,不曾想换来的则是“透心凉”,这种乱作为的刹车必须要坚决踩住。
作为惠民工程,扶贫安置房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胡乱选址、不挖地基、施工不严等等,都让惠民政策的力度大打折扣。其他姑且不谈,像以这种方式建起的“速成房”,能有几个人敢住、愿意住?显然,杜某所关注的并不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是费尽心思来保全自己。
令人欣慰的是,此事得以及时被查处,相关贫困户也搬进了带有政策温暖的“安全房”。但是,留下的形式主义痕迹则需要引发深度思考。基层形式主义林林总总,表面看是作风问题,实质则是思想问题。思想不够端正,为民服务的行动也会容易偏向走样。因此,必须要解决好“为了谁”的总开关问题。
当然,客观讲出现“速成房”问题,并不能完全把责任归于杜某,相关部门监管不力也脱不了干系。资金早已下拨,有关部门不能一拨了之,而是要时时跟踪资金使用情况,了解工程进度。正是缺少了这关键一环,才助长了杜某的侥幸心理。试想,倘若能层层压实责任,做到资金使用透明,那么这样的尴尬还会出现吗?
要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到群众,责任单位就不能充当“甩手掌柜”。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从小处着手,从细节入手,用切实的行动把为民服务的情怀落实到群众的心坎上。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服务群众、办好民生的道路上,质量永远是生命线。做好了这点,自然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暖心称赞!
稿源:荆楚网
作者:赵耀世
(作者:詹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