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第29个“世界无烟日”,据相关统计,暴露于二手烟环境的非吸烟者逐年上升。在福州,《福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施行近一年,效果如何?海都记者发现,医院都挂出了醒目的控烟标识,仅少数人吸烟,但火车站、餐馆等吸烟者较多,情况不可控。而“严令”出台近一年,交通、餐饮等多数单位及其监管部门以劝导为主,未开过罚单,仅福州市卫生监督所在近2个月,对辖区的3家医疗机构、12个烟民开出了罚单(之前未开过罚单)。(6月1日《海峡都市报》)
福州市“控烟条例”实施近一年之久,竟然只在近两个月内,对3家医疗机构和12名违规烟民开出了罚单。这样的控烟令岂非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样摆设?
其实不仅仅是福州,从全国各地目前已经施行公共场所禁烟条例的许多城市来看,效果其实也大都如此,当初曾被各方看好的所谓控烟“严令”也大都成为了如今的花样摆设。就拿首都北京来说吧,去年出台公共场所禁烟条例之时,就曾被各相关方面志得意满地称为了“史上最严”,仿佛禁令一出,立马便会显现出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样。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据媒体近日报道,北京市禁烟条例施行一年以来,也仅仅对434家单位进行了行政处罚,共计罚款114.8 万元,并对1597 人次违法吸烟个人罚款8.32 万元。这些数字若与福州市比起来,当然称得上是成果显著,但若说真正的控烟效果,笔者以为却远远还没有达到。
据笔者一年来的实际观察发现,公然在禁烟场合吸烟的烟民其实仍然大有人在甚至随处可见,笔者也从未见有人因此受到警告、驱逐或者罚款。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两三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全年罚款仅有1597人次,笔者又何来这种亲眼得见的好“运气”。
那么,这些动不动号称“最严”的控烟令为什么会纷纷沦为纸上谈兵、中看不中用的“银样蜡枪头”呢?笔者以为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在烟瘾的奴使下,广大烟民的公共道德观念与控烟自觉性普遍不强;二是控烟令在执行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宣传不重执行的问题。而且由于执罚人员过少,也必然会导致执行起来很难,也根本严不起来的现象发生;三是部分公共场所,尤其是酒店业、娱乐业等,因担心禁烟会影响到自身的生意,再加上有禁烟执罚权的工作人员确实难得一见,所以普遍抱有侥幸的心理,遇有吸烟的客人大多会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
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是导致控烟令无法落实和严不起来的基本原因,但也充分说明了让控烟令真正落实下去的极其重要性。而要想让控烟令显现出其应有的“严”来,依笔者之浅见,一方面还是要扩大宣传,让禁烟意识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作为管理者也要转变观念,不能心慈面软不好意思开罚单。此外,还必须增派人手,在广大群众当中大量聘请义务监督人员,让不守规矩的烟民无处藏身。而不管采取何种办法,控烟令这项利民举措都不应该成为花样摆设,更不应该沦为中看不中用的花样摆设。
稿源:荆楚网
作者:乔木
(作者:杨虹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