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总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在批示中,习总把李保国同志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6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第11版,以整版篇幅刊发报告文学《你的幸福我包了》,讲述了李保国的故事。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李保国也有着这样的为了农民的温饱、小康不辞辛苦的精神气儿,30多年,平均每年在农村工作200多天,把自己变成了农民,辛苦不怕辗转多里仍然现场指导,群众不理解不怕,自掏腰包准备纸袋等工具只为果树丰收,扶贫艰难不怕,提升技术培育良种开辟致富新路。
李保国的故事很感人,是党员精神的感人。李保国的故事更教育人,因为他用身体力行的实际行动,提供了精准扶贫的示范教科书。谈起精准扶贫,基层总有很多难处,困难农户太多,找不到致富项目,帮扶的单位和干部也总有各种难处,沉下去困难,带上路不易。但这些困难在李保国面前都不是难题,他把一个“山秃地贫收入少,光着脊梁睡土炕,糠菜树叶半年粮,十有九年闹饥荒”的穷村变成了全国闻名的“美丽乡村”。
让李保国创造如此扶贫奇迹的,是科技兴农的力量。
零距离指导,让科技直接掌握在农民手中。当前的科技扶贫活动很多,培训常有,但成效并没有达到让农民找准项目、发家致富的效果。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专家教授与农民之间没有零距离沟通。培训讲座在教室进行,农民实际种养殖有了问题仍然不知所措;教授常年在实验室,对实际种养殖过程未必熟悉。最可贵的还有李保国“现场办公”的常态化,很多教授也会走上田间地头,但不会与哪个村子结成永久关系,只讲座培训的时候来,只调研取样的时候来。而李保国是住在村里的“荣誉村民”,是随身带着大剪刀的实战专家。有这样随时随地的专家指导,农民想不致富都难。
互动式指导,让科研与扶贫双赢。科技兴农、科技扶贫不是输入型的慈善事业,互利共赢才是科技与农业相互促进的最好方式。农村需要李保国的技术,李保国也把这里变成了科学实验基地和论文素材大数据库,成功选育出中国最好的核桃品种——绿岭核桃,成立了“河北农大产、学、研人才培训基地”,拥有全国最大的薄皮核桃培育基地,国家林业局已经连续举办了2届“中国核桃节”。技术让农民脱贫致富,农民就更加愿意跟着政策和李保国的指导走,就会参与更多的果树种植,这样李保国的科学研究就有了更多的样本,有了将实验室技术运用于实践的最好的土壤。科技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产生推动扶贫的最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盛会上发出了建设现代科技强国的号召,李保国“科技兴农”的奇迹正是对这一号召的最美践行。学习李保国,不只学习其“愚公”般为民服务的精神,更要学习其用科技力量撬动发展的智慧。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晨晨
(作者:姬学涛)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