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对李保国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向之学习。
每当一个时代典型走进我们,总能让人眼前一亮,继而不免会感叹:他是如何做到这样不平凡呢?细心品味,就能发现,每个不平凡的典型,都是由无数平凡小事作积累,都有一个平凡而坚守的信念。李保国就是如此。
他是全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这一连串的光环和荣誉足以令世人称羡和折服。
然而,在与之打过交道的人印象中,他很“土”。其貌不扬,穿着朴素,常让人误会“不像教授”。从农村贫困家庭苦读成才,按常人眼光应该留在城市,过上风光舒适的生活,然而他却坚持到最基层创业,几十年如一日,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每年有200多天住在农村,与农民和工人最亲切。这个土教授,让百万亩荒山变绿,带动1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打造了“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全国知名品牌,创造出令了诸多科学家和院士汗颜的业绩。他的成功密码是什么?笔者以为,正是在于他一直坚守的那份“土”的本色。
何谓“土”的本色?不妨看两个典故: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逃难而周游列国途中,因饥饿向乡下人讨要食物,对方却以嘲弄的方式递给他一块泥土,重耳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将此事视为吉兆,恭敬地接受了泥土。最终,重耳完成称霸中原伟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新中国成立之前,反动派也曾屡次将“土”送给过共产党——蔑称共产党为“土共”、“土八路”,可正是共产党始终坚守着自身“土”的本色,始终保持与广大工农阶层的血肉联系,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中国革命事业与建设事业的领导者。
综上,无论是晋文公还是共产党,所坚持的“土”色,其实就是人民性的本质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保持“土”色,就是要尊重人民、信赖人民、依靠人民,将为人民谋福祉作为毕生信念和追求。
事实表明:越是优秀的共产党员,越是具有“土”的本色。县委书记焦裕禄在人们眼中就是个“脱坯人”;州委书记杨善洲被别人误认为是“钉马掌的”;市委书记牛玉儒给自己的评价就是“土老帽一个”。共产党人的“土”,是心灵的回归,是智者的彻悟,是实现远大理想的航标,是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音符。共产党人若失去了“土气”,只追求“洋气”,最后不会让自己变得“高大上”,只能是愈加“假大空”,愈加与群众离心离德。道理很简单,没有俯下身与群众打交道的意识,又怎能察民之所思,知民之所想呢?有何谈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呢?
共产党人本就来自于群众,保持“土”的本色没什么不好。只要是土得纯粹、土得干净,就一定能够经得起实践和人民的检验,担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重托。
倍受人民尊敬和爱戴的“土”党员李保国走了,期待有更多具有“土”的本色的党员干部站出来。如此,则是人民之福,国家之幸。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硕
(作者:姬学涛)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