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0日,河北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李保国的离去,引来了群众的悲伤和不舍,并自发对其进行悼念。是什么让这位年仅58岁的教授英年早逝?又是什么精神使得群众为他的离世如此的惋惜?
“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批示中对其不朽事迹做的最好诠释。
专家、科技特派员、前进工作者等一串串响亮的称号并没有令他停下奉献的脚步。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为的是用高科技这个点金手,让一个个山村、一位位农民能尽快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常常在太阳下蹲着、跪着对学生开展教学。就连年轻力胜的学生,往往一天下来都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是怎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党性自觉!
“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依靠的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天下为公、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自觉。这份党性自觉使他35年如一日,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使得他的光辉事迹受到全国人民的追捧和赞美,使得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得以感染和引导当代共产党人继续扎实苦干,在新时期奋发向前。
一步步踏行在泥泞山区的坚定足迹、一滴滴挥洒在花林间的不悔汗水,汇流出的是一条谱写共产党宣言的洪流,流泻的金光是其为世人完美诠释的党性自觉。
在新中国成立前,一批又一批的共产党人凭借着党性自觉和救亡图存的意志,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后人铸就了钢铁长城。在国际形势复杂,国内经济下行、改革进入攻坚期的特殊环境下,当代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更需要李保国式的党性自觉。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前有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死,今有张保国为人民服务而死,这是党性自觉的跨时代继承。正是一代代共产人自觉的贯彻为人民服务宗旨,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才会不断涌现出令人民追崇的“时代楷模”。
倘若李保国的事迹能唤醒更多共产党人的党性自觉,继承他的党性自觉,出现更多的“时代新愚公”,则为民之大幸。
稿源:荆楚网
作者:郭金富
(作者:姬学涛)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