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农业税不收了,计划生育不像过去那样抓了,村民一年到头很少开会。”在青海东部一些农村,村民们甚至记不清最近一次开会是什么时候。(12月27日 人民网)
机关反对“文山”“会海”,但基层却出现“会荒”,这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毕竟“会荒”就好比一块土地上长满了杂草,除了偶尔一次的播种也会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这种“会荒”只会演变成“恐慌”。
农村“会荒”, 少了会议传达,基层农民如何知道发展农业、服务农民、建设农村的具体政策,又如何去反映这些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和落实情况?
一方面是基层干部为了避免麻烦、为了践行相关文件走出“文山会海”的桎梏,一方面是群众面对国家政策方针不清不楚的地方急切需要得到一个清楚的“回答”。显然“会荒”成为了干群信息交流的中梗阻,把干群之间的桥梁阻断的其实并不是“会荒”,而是一颗一心为民的心。
事实上,农村“会荒”持续发展不但会让村民参与村集体事务、乡村建设发展的热情削减,也会让村民再次感受到“办事难”,想知道的在村里不能了解就只能舍近求远去县城,这耗费的又是时间、金钱,更重要的是会让村民心中有怨气。由此可见,“会荒”问题不可小觑,更需要解决好会荒问题。
要把农村“会荒”开垦出来,让“会议”真正地成为干群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够让民情民意上传下达,也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要根治“会荒”要让会议“有品质、有温度”,既能尽最大可能地调和大家的时间,又能让会议开得有质量,让农村会议不仅仅是村干部的事,更是大家的事。
群众有所呼,我有所应。做好群众工作,如何让群众满意是最关键的。开垦“会荒”,才能打通“最后一公里”走进群众心坎里,激活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让农村“会议”成为打通民心的“心路”。
稿源:荆楚网
作者:婧蓝
(作者:周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