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红茶”频现于朋友圈:以“前任的喜帖”“浪费生命绿茶”“混吃等死奶绿”等产品走红的丧茶,以举杯大口饮茶的邻家小男孩为品牌形象的喜茶,以“一杯便知”为标语的答案茶。它们看似以各自不同的理念走红,实则不谋而合地映射了一代青年人的群像——丧燃。
这些网红茶走红的“套路”大抵相近,比如充分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宣传,用“饥饿营销”的手段迎合“人无我有”的炫耀心理和“人有我无”的攀比心理。年轻人追求新鲜事物的猎奇心理也是风格迥异的网红店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仔细探究支撑它们的精神架构,不难发现其风靡更是因为它们都道出了当下年轻人的心声——生活不易。只不过对这一主题,不同的网红茶的表达方式不同罢了。
从葛优瘫到“比废大战”,丧文化一次又一次向年轻的血液里注入“萎靡”的神秘元素。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这一代年轻人恰好赶上社会转型期。国民生活水平基本都处于温饱线以上了,“人在饥饿的时候,只需要解决一个问题;人在吃饱了之后,就需要解决无数个问题”。问题多,烦恼也接踵而至。面对社会转型下的各种危机挑战,时刻担忧着“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在人才济济的社会中想“混得好点儿”,想摆脱“平庸”就得逼迫自己时刻保持竞争意识。就算个人竞争意识比较薄弱,来自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压力也会鞭策着你独行踽踽。然而竞争着,我们常因为跑得太快而把灵魂丢在了脑后,便产生力不从心的焦虑感。
我们在压力和束缚中迷失了自我。消极情绪总要用一种方式得到发泄与缓解,不然会被负能量所吞噬。正能量听得太多,但“听过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不如正视生活带给我们的伤痕来得痛快、真实。加入“小确丧”大家庭,其实仅仅是为了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找到一份群体归属感,抱团取暖。以“其实并不是很想活”“什么都不想干”宣泄无助、迷茫;以解构主义式“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的自嘲,来表达“我都承认自己是废人了”来降低自己和他人对自己的期待,以此自我安慰。通过这种方式也能消除一点内心的焦虑。
从另一方面来说,感到很“丧”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在很努力地生活,只不过暂时还没有得到满意的回报而已。
于是,抓住脆弱的年轻人很“丧”的心理,2017年,第一家“丧茶”在上海“沮丧”开业。从很“丧”的表情包、网络用语的广泛流传以及丧茶门前的一条条长龙都不难看出丧文化的市场有多庞大。
但生活中不只有“小确丧”。年轻活力、充满朝气的喜茶的品牌形象让年轻人找到了自我对标的目标。不论生活如何布满荆棘,路总得自己走下去。于是我们开始期待自己能像喜茶的形象,这个充满活力的小男孩一样,苦中作乐。
在生活中感到迷茫,为了寻找一个答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买一杯答案茶,在茶杯上写下问题,揭开茶盖,期待得到一个“答案”。其实不过想在艰难的生活中寻求心理安慰罢了。就像前阵子很火的“答案之书”,很多时候人们并非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是为了得到自己心中期待的答案,以此短暂地给自己一份走完一段路的勇气。
喜茶和答案茶的成功从另一个方面剖析了年轻人的心态——丧却仍抱有期望。
我们其实是不敢身体力行地“实践”丧的。毕竟,努力了才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而不是等待生活来选择平庸的你。而且丧完之后,生活并不会有什么改观。你很快又会被生活打败。因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明天的苟且和后天的苟且。不如积极应对:事多,总会一件一件地做完;钱少,总能一元一元地攒下。不甘平庸的人总会在丧气中艰难前行。
这种积极的丧就叫做“丧燃”。它起源于美国法官罗伯茨在儿子的初中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在未来的很多年中,我希望你被不公正地对待过,唯有如此,你才能真正懂得公正的价值;我希望你遭受背叛,唯有如此,你才能领悟到忠诚之重要……无论我怎么想,这些都将在生命中必然发生。而你能否从中获益,取决于你是否能从你的不幸中领悟到想要传递给你的信息。”是的,这很丧,但也散发着“我绝不会轻易地认输”的很燃的气息。自己选的路,终究要一步一步走完。
网红茶不论如何火爆,终究顶着“网红”的帽子,来得快也去得快。但无论后来居上的是怎样的新品牌,其承载的这一代年轻人的时代特质是不会改变的。借用《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一句话说,这一代年轻人将“泥淖依旧,踽踽前行”。
来源:荆楚网
作者:曹梦婷
学校: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詹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