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读编往来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高校评论沙龙第4期:从青春片看大学生性教育
发布时间:2014-12-26 20:21:58来源:荆楚网

  相关新闻:湖北高校学子聚焦青春片 建言性教育可行路径
  

  编者按:从《致青春》到《同桌的你》再到《匆匆那年》,这两年,青春怀旧类的电影层出不穷,且票房还一如既往的好,华语电影像是走进了一个为青春而青春为怀旧而怀旧的走火入魔般的怪圈,而这类电影里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相似情节——打胎。难道青春的表达,一定要与流产挂钩吗?没有打胎的青春,就不能称之为青春吗?

  本期沙龙,我们邀请到了武汉达临性学博物馆馆长黄永阶,以及来自湖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的近20位高校学子。现分享现场文字整理如下,阅读之后,定会让你豁然开朗。揭下“性”的遮羞布,重视性教育,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触发电影市场对于青春定义的改变,还原青春应有的样子。 

    

 

  精彩微博直播:

 

  学生发言精华集纳:


  青春的印记,需要打胎的证明?
  窦红飞:文艺作品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情感、性格的形成在潜移默化中有着重大的影响。青少年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促进良好人格的形成。而文艺作品中反复使用的“怀孕-堕胎”桥段,既缺乏新意与创新,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又缺乏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甚至在青少年中产生恶劣影响,实为一项不可取之举。未来的文艺作品创作中,必须摒弃日益泛滥的“堕胎”情节,用贴近生活、打动观众的一个个故事来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理想信念,展现青春朝气。
  岳佳仪:电影固然有虚构成分,但文艺作品对待“打胎”态度之草率,也折射出了当今性教育存在的短板。不论是在影视作品还是文学作品中,人们对待“性”的态度越来越开放,但在开放的同时却不知道教会人们如何承担“性”带来的责任,于是一幕幕的打胎情节便在不断上演。始终没有一个主流声音来告诉人们,对待“性”的我们应该怎样做。
  雷海婴:事实上,当今电影行业所表现出的状态,也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对于“性”这个问题的态度。虽然社会在不断的开放,但是“谈性色变”在中国社会,依旧是的常态。性教育的缺失使得生理与心理产生脱节;对性问题的避讳,使不少人对这个领域愈加好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心理,才有了一大批迎合消费者心理的青春片的诞生。


  青春片刺痛中国“性教育”
  崔锡程: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各式各样的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消遣娱乐的功能,更是一个给我们提供知识的良好平台。无论青少年还是大学生,现在接触网络的机会有很多,如果能将性教育在网络上很好的开展起来,加上正确的引导,这无疑会是一种划时代的教育方式的革新。
  山珊:艺术来源于生活,面对“堕胎”情节,除了为了艺术效果特意添加之外,在近年来的一些新闻报道中,大学女生甚至未成年少女未婚先孕、堕胎这样新闻屡见不鲜,让许多人频频摇头感叹80、90后的“世风日下”,甚至“伤风败俗”。其实,仅用这样几个词去描述一类社会现象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新闻中的那些所谓失足少女也是受害者,究其根本,还是他们缺乏家庭、学校甚至社会本应该提供的科学的适龄性教育。不得不说,这也是中国社会现阶段发展的盲点,如果当今社会还没有认识到“性教育”缺失问题的严重性,它很有可能成为我们在前进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任志琪:“堕胎”并不是逢青春就会发生的现象,电影创作的初衷恐怕只是追求情节的戏剧化,这无可厚非,但艺术作品的出挑并不只是对狗血剧情的追捧。相比之下,《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尤其感人,因为这才是那个年代男女恋爱的真实情况,牵手拥抱足以,匆匆那年里“堕胎”岂是多数?旁观之余,为什么堕胎情节可以赚眼球更值得思考。


  莫让性教育只在“灯火阑珊处”
  黄丽:如果一味进行表面上的压制逃避,会让人更加好奇,很多人因为好奇偷尝禁果,而又因为缺乏安全的性知识,造成更多的伤害。除此还会造成很多扭曲的性心理、性行为,正确的引导才是避免因性知识缺乏造成悲剧的关键。科学的传递性知识,正确的塑造性人格应该是中国的青春片创作最应该抓紧的两个方面。
  杨莹: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应该营造一个科学宽松的课堂氛围和教育环境,如果我们错误地认为“性”不用讲,能够“无师自通”,那就是大错特错。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很大的转变,如果老师只是生搬硬套地给学生讲解性知识,必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在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时,老师应该与时俱进,给学生创造一个科学宽松的教育环境。
  柯玉乾:性教育应该给人们带来这样一种观念,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任何“性”的放纵都只会导致人类物种的毁灭和社会的混乱,不能因为宣传“性自由”而丢掉了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性压抑”也持续了那么多年,如果在一瞬间全部放开,引起的震荡势必也不会小。就像一个饿得快要死的人,你突然让他吃掉十几天的饭,怎么可能会有好结果?所以在做好性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懂得“收”,适度的才是最好的。

  沙龙作品精粹:

  崔锡程:青春片刺痛中国“性教育”

  雷海婴:青春的印记,需要打胎的证明?

  窦红飞:莫让堕胎情节泛滥青春题材文艺作品中

  柯玉乾:性教育中的“放”与“收”

  任志琪:莫让性教育只在“灯火阑珊处”

  黄丽:电影创作不应成为“打胎”的孵化器

  岳佳仪:文艺作品对待“打胎”态度应谨慎

  山珊:莫让“堕胎”成为青春片最深的印记

  杨莹:“性教育”不应被大学课堂拒之门外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