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聚焦湖北

更多

旅游论坛网民声音:要整合"1+8"旅游资源

发布时间: 2008-07-11 16:34   来源:    进入电子报

  【摘要】 建设武汉城市圈实现区域一体化,是省委、省政府作为湖北在中部崛起中率先腾飞的重要举措,整合区域内旅游产业,培育旅游共同市场,实现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一体化,是武汉等9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旅游 共同市场 整合 资源
  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城市经济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形式,己成为当今世界增强地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2年6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在省八次党代会上提出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建设武汉城市圈。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作用,实现区域发展规划统一、设施整合、资源共享、产业调整、布局合理、发展协调,进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经过各种研讨会、论证会,2003年7月7日,省委、省政府在武汉市召开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工作会议,从此,武汉城市圈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建设武汉城市圈的战略提出以后,作为湖北在中部崛起中率先腾飞的重要举措而备受瞩目。由于旅游产业是一个资源相对容易整合的产业,整合旅游产业投入相对较少,关键是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树立一盘棋、共享品牌的战略,因此,本文尝试探讨一下建设武汉城市圈从旅游产业开始的有关问题。
  ⒈ 培育武汉城市圈旅游共同市场的基础条件
  1.1 旅游共同市场的界定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即以武汉为圆心,包括周边100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8市,该区域以武汉为中心,涵盖2小时左右车程范围内的周边城市。这9座城市地脉相连,历史文化相通,旅游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对外交通便捷,具有十分广阔的旅游发展空间,有形成圈内城市旅游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条件。
  根据区域经济整合理论,共同市场是区域一体化的低层次阶段,高层次阶段依次为经济一体化、区域一体化。武汉城市圈旅游共同市场不是9市行政区域的简单相加,而是经济意义上的概念,即在武汉城市圈区域内,旅游产品的生产流通完全自由化。对旅游企业而言,武汉城市圈是他们统一共享的市场,他们在区域内的旅游经营活动享受统一待遇。国际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经验表明,一体化成员共同的价值观、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产业结构、高效率的产业组织形式,加上地理位置上的接近等因素是区域一体化成功的前提条件。
  1。2 武汉城市圈建立旅游共同市场的基础条件
  1。2。1 资源基础。武汉城市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数量丰富和品质俱佳, 各具特色,传统观光旅游提档升级,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蓬勃兴起,互补性强。区域内拥有3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黄石、黄冈、咸宁、孝感等4市正在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主要有: 东湖风景名胜区、黄鹤楼公园、武汉极地海洋世界、武汉水乡旅游城、黄陂木兰生态旅游区系列景区、木兰湖湖北明清古民居风俗园、九峰城市森林公园、古琴台、省博物馆、蔡甸知音故里、新洲孔子问津书院,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游客中心及科普旅游区;还有突出都市风情、大学校园和滨江滨湖特色旅游项目,大型主题公园和现代城市景观旅游区,会议、展览、商务、购物在内的商务会展旅游中心。黄冈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咸宁温泉度假旅游区、浠水三角山和黄梅佛教文化旅游区;鄂州梁子湖休闲度假旅游区;黄石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东方山和阳新仙岛湖;梁子湖湖北三国主题影视文化园。
  此外,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13部委颁发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及要求,我省将建成:武汉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江岸区八七会议旧址纪念馆、武昌毛泽东旧居及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黄冈市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麻城市烈士陵园、英山县英山革命烈士陵园、罗田县胜利烈士陵园);孝感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大悟县宣化店谈判旧址、新四军五师旧址)等项目,力争把红安建设成国内一流的红色旅游基地。
  1。2。2 客源基础。
  经济基础和客源市场基础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武汉城市圈总面积和人口都约占到湖北省的一半,湖北省经济实力最强、发展基础好的城市几乎都集中在这个范围内。随着国家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提出,外资大量涌入,现代制造业开始在该地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武汉城市圈旅游成为国内重要的目的地之一。 据统计,“十五”前四年,湖北省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270。92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12。35万人次、港澳台同胞58。57万人次),年均增长8%;旅游外汇收入8。13亿美元,年均增长19。55%。接待国内旅游者2。53亿人次,年均增长11。53%;国内旅游收入1447。24亿元,年均增长10。97%。2004年,全省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09亿元,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6。5%。旅游业已逐步成长为湖北省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一方面说明湖北旅游基础设施、旅游环境较好,另一方面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旅游作为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为武汉城市圈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客源市场。
  1。2。3 设施基础
  武汉城市圈是我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发达的地区。一是交通便利,区域内城际间高速公路已实现联网,从武汉出发,2小时内可达周边8个城市中的任何一个;二是城市化水平较高,可为旅游业提供完善的服务,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更为旅游业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武汉城市圈区域内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可进入性大大增强,加上发达的交通,“二小时旅游交通圈”业已建成。
  2。 培育统一共享的旅游市场是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1 培育共同市场是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2。1。1 培育共同旅游市场是整合区内旅游资源、提高旅游吸引力、实现多方共赢的需要。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在文化上是一种同源关系,互补性强,其合作性大于竞争性。联合开发旅游,设计新颖独特的旅游产品,既符合旅游消费发展的趋势,又能发挥各地区资源禀赋优势,提高其旅游产品的国际和国内竞争力,避免互相竞争,实现“发展规划统一、设施整合、资源共享、产业调整、布局合理、发展协调”的多赢模式。
  2。1。2 培育共同旅游市场是旅游活动正常开展的需要。旅游活动的目的性很强,游客在进行旅游决策的时候,考虑的只是旅游吸引物的所在地,而不考虑其所在的行政区域。因此旅游活动是无边界的,武汉城市圈建立以武汉市为龙头的旅游产品,把圈内的重要旅游景区串联起来,一定会受到国内外游客的欢迎。旅游企业向游客提供旅游服务时,满足不同顾客旅游体验需求的不同,自然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的边界,如果能实现一社通,不仅旅游活动很圆满,而且旅行社的成本也能大大降低,其他旅游产品的销售量也会相应增加。
  2。1。3 从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培育旅游共同市场更是一种战略选择。武汉城市圈内9座城市地处我国的中心腹地,交通十分发达,素有“九省通衢”区位优势,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较好,自古就是地区经济的中心,旅游资源数量丰富,品质俱佳, 且各具特色,互补性强,旅游业起步也较早,但这些年的发展速度较慢,原因之一就是行政区域造成的旅游资源优势不能发挥其效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湖北旅游业的竞争力,拓展湖北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实现湖北旅游业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在发展战略上,建立武汉城市圈旅游整合,是必然的选择。
  2。2 培育旅游共同市场,整合旅游产业是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是省委、省政府作为湖北在中部崛起中腾飞的重大举措,而区域一体化的核心内容是经济的一体化,省委、省政府要求武汉城市圈区域实行协同的发展战略,整合优势产业,形成合理分工。从目前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率先实行武汉城市圈区域内旅游产业一体化,将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是完全可行的,比较其他产业整合,就显得容易得多,见效也快得多。
  3。 培育武汉城市圈旅游共同市场的策略
  3。1 建立多层次协调机制,建设无障碍旅游区
  从提出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年来,武汉城市圈区域旅游合作虽然也做了一些事情,形成了一些协调机制,如省旅游局组织区域内旅游行业行政管理机构进行调查、研究、座谈等,但这些协调机制对整个区域而言,距离旅游产业区域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个人认为,必须建立从政策、行业监管、产品开发和市场共享等多层面上的长效机制。
  3。1。1 在省政府的领导下成立区域性的旅游合作组织,制定协同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和统一的区域规划,确定合作的优先领域、顺序和行动计划。
  3。1。2 在区际交通、通讯信息、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合作与协调,尤其是强化在区域整体规划上的相互衔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客源互流,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和规模经济效益。
  3。1。3 建立和完善区域内产权交易机构,为跨地区产权重组、异地并购、产权交易等活动创造条件。
  3。1。4 对跨边界旅游线路进行衔接,为游客提供无缝服务,加强导游的异地培训,实现区域旅游一社通。
  3。1。5 景区景点、酒店对本地和异地所有旅行社实行公开、透明、统一的优惠政策,促进公平竞争。
  3。1。6 加强旅游市场的联合执法,在市场规则上要尽可能与国际接轨,这也符合中国加入WTO的承诺。
  3。2 构建武汉城市圈旅游共同市场,建立大旅游的发展机制和模式
  构建武汉城市圈旅游共同市场,关键是要建立旅游资源配置高效、对市场反应灵活的现代旅游企业组织与管理机制。具体措施建议如下
  3。2。1 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和区域协作。建设以武汉城市圈旅游共同市场必须以武汉为龙头,加快区域内、区域间的旅游资源整合和协作。充分利用资本和市场手段整合资源,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集团。在旅游资源整合和区域协作过程中,我们主张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采取“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的模式,建立城市之间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武汉城市圈区域旅游产业一体化的建设。
  3。2。2 深化旅游企业改革。构建武汉城市圈旅游共同市场,必须深化旅游企业改革,按照有利于促进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相互融合、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的原则,逐步推进景区经营企业化、景区运作市场化。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景区建设和经营管理。同时,深化国有旅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景区(点)、饭店、旅行社、旅游运输公司等旅游企业,要结合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变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发展同业合作联盟,推进利益共享的连锁经营和集约式服务。扶持和培育农民旅游服务组织,加快旅游企业的民营化进程,大力发展民营旅游经济;扩大外资进入旅游业的领域,积极创办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旅行社。
  3。2。3 加快旅游招商引资步伐。在武汉城市圈旅游共同市场内,要打破地区和行业封锁,吸引省内外、国内外骨干旅游企业进入本地市场;鼓励各行各业、全社会参与旅游开发,兴办旅游经济实体;支持大型企业、上市公司以各种形式投资旅游产业。同进,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拓宽旅游投资渠道,建议在旅游开发权和经营权出让、以资源和土地入股合作开发、投资商以技术入股参与开发等方面要创新。
  3。2。4 加大旅游市场开发力度。充分发挥各地和旅游企业的积极性,建立联动促销机制,开展统一对外促销,形成整体宣传合力,产生市场凝聚效应。建立跨行政区划的旅游营销联盟,实施互为目的地的整体宣传促销,要与周边旅游地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联点成线、串线成网,形成区域宣传合力,实行横向联合,联合周边的江西、安徽、河南和重庆等地区共同开发旅游市场、推介旅游产品;联合组团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组织赴外参展促销、邀请海内外旅行商和新闻媒体来鄂实地考察等方面,把扩大市场的覆盖面和有针对性地开发细分市场结合起来。借区域内众多的名人、名作、名事,大做文章,顺风扬帆、借船出海,加强旅游促销,提高“武汉城市圈旅游”的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利用地处庐山和长江三峡传统黄金旅游线路腹心的优势,打造地面通道,形成线路互连、客源共享。
  3。3 打造武汉城市圈旅游品牌,形成合理产品结构,塑造区域形象体系
  从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武汉城市圈9座旅游城市都自己的城市形象,作为即将建立的一体化的旅游市场,武汉城市圈区域内应开发、形成优质的旅游产品组合。作为一个地区重点开发的“拳头”旅游产品,是当地最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它应具备的条件是:该旅游产品的资源特色和独特性比较突出,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有“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或“人新我变”的比较优势;产品的旅游形象定位特色鲜明。据旅游界权威人士预测,21世纪最受欢迎的旅游项目有:上山、下乡、飞天、入海、观文化、走沙漠、游森林、进工厂,将成为新世纪的旅游热点。因此,武汉城市圈旅游为要以其优美奇特的自然资源和灿烂丰富的人文资源为依托,重点开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革命教育、医药保健、宗教朝拜、商务会议、科学考察、寻幽探险等八项旅游产品;形成组合合理、品种多样的高品质、系列化旅游产品。
  武汉城市圈旅游共同市场的形成,必将极大地促进该地区旅游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旅游产业一体化的进程,使武汉城市圈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实现湖北省在中部崛起中率先腾飞。
  稿源:荆楚网东湖社区
  作者:王梓林

网民旅游论点

 

 

(本文来源: 编辑:吴双建)
关键词:旅游;论坛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