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自5月起推行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市局(副厅)级以下一律取消专车,大部分公车都向社会公开拍卖,让公车回归“工作车”的本色。与此同时,杭州市向公务员发放“车贴”,“车贴”根据级别分9档,最低每月300元,局级干部2600元。(新京报6月24日报道)
公车改革已走入了15个年头,但在巨大的阻力面前公车改革至今仍迟迟难以推进。每年超过3000亿的公车开销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让财政不堪重负,而且积重难返的公车制度也遭到了社会的诟病。此次,杭州改革可谓勇气可嘉值得肯定。然而,从此次公车改革的措施来看,改革似乎变成了既得利益群体对公共财政的瓜分盛宴。这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
从媒体报道来看,杭州的公车改革似有“公款赎买私权”、权力自肥,把不合理甚至是违法的群体利益政策化、合法化之嫌。而且,在此次改革中作为主体的人民实际上是缺位的。这看起来倒像是“公仆”自家内部的利益分配,在这样的背景下公车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首先,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甩掉沉重的财政包袱平息民愤,让公车回归“工作车”的本色。但此次改革的却成为一些公务员变相加工资加福利的特权。不仅一些级别较高的官员补贴很高,就连那些违反配车规定的低级别官员也获得了利益(根据相关规定,只有部长级和省长级及以上干部按配备专车),真正实现了“皆大欢喜”。不得不说,此次公车改革其实就是一场少部分人瓜分公共利益的盛宴。利益受损的永远都是群众。
其次,在公车补贴的标准和具体操作细节上并没有做到科学严谨。有网友为一些厅级官员算过这笔公车补贴账发现,局级干部每月2600元的“车补”意味着每个厅级干部每天的车贴就超过120元。但在实际中,这样的补贴对很多厅级官员来说是很高的。显然,补贴的标准是不合理的。在具体的操作上,“每月直接打入公务员市民卡,可用于向服务中心叫车后刷卡付费,还可用于公交车、打的、加油等交通支出,但不能取现”。问题的关键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这样的措施难以杜绝取现和公费私用现象。这些看似“利好”的政策,实质上是权力的自肥,是换汤不换药的做法。
最后,一些公车被拍卖后资金的流向和剩下公车的使用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在缺少有效监督的公车改革中,被拍卖的公车资金会不会变成单位整体或者个人的特权福利?那些拿了“车补”的官员会不会还是照样享受公车的待遇?这些问题都需要厘清。
在屡次的公车改革中,我们看到,作为国家主体的人民并没有充分的话语权,公车改革完全就是政府的“内部事务”。这不仅使得公车改革往往被扭曲为权力的自肥,同样也让公车改革陷入后继乏力越改越难改的困境当中。而且,由于缺少群众和媒体的有效监督,公车改革中的种种措施往往难以得到全面的落实。因此,公车改革避免成为“公款赎买私权”、权力自肥,成为掌权者瓜分公共资源的盛宴是改革中应该引起警惕的问题。
稿源:荆楚网
作者:孙显炬
相关链接: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